标签归档:微信

终于找到你:被微商疯狂的加微信

fuck-weixin
  突然有一天有十几个人加我微信,这是不符合常理的,我的直觉告诉我要么“我火了”,要么我的微信被泄露了,经过了漫长得一段时间我不断的自我证实不是“我火了”,从最初的几个人,几十个人发展到最后每天加我好友的人越来越多,我决定不能这么坐以待毙,于是主动出击之后终于让我把罪魁祸首找到了。 继续阅读

为什么我更喜欢Twitter

  前几日买了某人的Shadowsocks以后,用浏览器练功特别方便,所以就重操起twitter来,查询了注册时间是2010年1月,再过几个月就快4年了,但是我还是那么几百个fo也没什么朋友在twitter,但是为什么我更喜欢刷推和发言呢?

  起初因为我的工作原因,对微博情有独钟,每天发微博刷微博找人转微博,涨粉丝不亦乐乎,但是随着微博被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也发现有很多事情不适合在这样一个官方信息那么浓厚的地方发表这些内容,所以我就逐渐将阵地转移至朋友圈,因为都是认识的人也更乐于分享和浏览,但是朋友之间也有熟和不熟,太过于透明也不是一件好事。

于是乎回归twitter,发现这里依旧是这么热闹,没有认证,没有橙V蓝V,没有官方消息,也没人讨论政治和国家大事,这里的人都乐意于分享网络上的新事旧闻,乐意于分享自己又倒腾了什么好玩的东西,乐意于分享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里没有身份和地位,这里每个人和每条推都是平等的,只有感兴趣和不感兴趣之分,感兴趣果断RT,不感兴趣这条推就消失在timeline中,推是如此,fo人也是如此。

  唯一让我觉得有些自卑的是,在朋友圈和微博里面我还算在geek里面比较超前的人,在twitter上就像个low货神马都不知道,哈哈!最后是我的twitter @soolby 欢迎大家fo我,如果想得知科学上网方式可以发邮件给我soolby at gmail (那个奸商不让发网址)如果你的推有内容一定回fo。

易信,你得下猛药才能活!

null

——如何让易信尽快摆脱死亡的阴影并真正引爆流行?
  29天前,易信含着金钥匙携着巨大的啸声降生,虽然在最初几周,易信成功的获得了看似不错的安装量且近日这一数字陆续还在增长,但考虑到其非常低的使用率和微信超过95%的市场占有率,易信这个baby身上还是笼罩着死亡的阴影和淡淡的尸气。
是的,微信大势已成,用户习惯太强大了。虽然人人都承认易信交互更好通话更清晰,但我们还是每天不由自主的打开微信说话发朋友圈,而易信呢?他在一边凉快着呢
事到这份上,易信必须下3剂猛药,方有可能成活:

**猛药1:全面接管通讯录**

用户一安装,易信就是通讯录,所有通讯录里面的人都直接全部导入,而不是在模仿微信玩什么“今天2个明天3个的加好友把戏”
当然,所谓“接管”的意思是:不光要“导入”,还要能增改删,每次操作都等同于对通讯录进行操作(这主要指的是安卓)。
另外,导入的不光是用户的全部通讯录,还有全部短信记录。
继续阅读

为什么身边越来越多的人用微信的朋友圈?

null
  对大众而言,绝大部分信息只需要分享一次。有了第一个分享出口,其它分享平台的吸引力就大大下降了。观察来看,最近几个月原本应该分享在微博的信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微信朋友圈里。「说给谁看」和动机至关重要,尽管微信和微博定位不同,但有一部分内容本就是同时符合两种场景的,内容正在转移是事实。

  然后有朋友在知乎上问,为什么用户的内容和互动场所会发生这样的转移呢?身边的人越来越多地用朋友圈,而微博的活跃度降的厉害。看起来有以下这些原因。

1. 大众用户通过微信、微博分享的信息,本身有比较大的交集。

2. 微信里的绝大部分关系是真实的,且双向。基于一张照片、一句感想而引发的互动更易发生,且「赞」这种轻度互动比评论/转发都来得容易,成本更低。(微博前不久也加上了大拇指的「赞」)

3. 在「将我的内容分享/托管/抵押在一个 SNS 上」这件事情上,用户容易上瘾,持续的分享行为容易发生;一旦上瘾,所产生的内容和影响就是呈指数级的。这背后有巨大的网络效应;

4. 因此,对于大部分信息,一旦有一个好的平台可分享出去,要将其分享到第二个平台的动力就大大降低了。随着在 A 平台(微信)的持续分享,对于 B 平台(微博)的依赖度降低就不只是线性的了。

5. 微信注重隐私分级,部分高级、偏定制化的分享需求亦可满足。这是一个加分项。

6. 微博是为更快地获取信息,媒体属性明显;朋友圈是为更好地跟朋友分享生活瞬间。在「分享」这件事情上,朋友圈更自然也更接近真实生活需求。

7. 微博服务于「更快看看这个世界最近发生了什么」,它的产品设计就需要用户不断地刷刷刷;微信朋友圈服务于「看看朋友们最近做了些什么」,积累一段时间才看的话,你可能会认真往后翻,这比微博有更高的信息到达率。

  然后有人问,如何在这个现象刚刚发生的时候就能发现这个现象?我认为观察/验证这种现象如何发生的,最好的方式是,自己多用产品。评论家们有段时间极力鼓吹「微信将替代微博」,产品经理会说「这两个产品的定位就是不一样的,也不见微博完全替代博客嘛」。别人的话都不可全信,唯有根据自己的长期观察,总结现象,这是作为个体深入体验一款产品最直接的感受和回报。

  当然,我认为「微信朋友圈的活跃度已经超越微博」这个观点并不完全成立。在「个人/家庭生活动态」、「旅行图片分享」等特定的类别内容下,微信朋友圈的互动活跃度才高于微博。像「韩亚航空失事」这样的社会事件,微博依然是表达个人情绪和获取资讯的第一通道。产品定位和设计,直接影响了用户的预期和使用方式。「转自黄海均的博客,原文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