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转载

屌丝PM的逆袭:史上最贱App文案

App Store是可以在发布后是随意更改应用说明而不需要苹果审核的,所以App Store常常出现一些货不对版的坑爹应用,不过也有一些应用开发商,则是利用这个漏洞,在说明里表现自己的文采和推销能力,例如以下这位:

这是一个名为图吧导航的应用的内容提要和更新说明,过千字的介绍里没有任何对应用功能的描述,所以也算不上虚假广告吧,想了解一个移动应用产品经理如何学习古代卖身葬父精神的话可以看看。 继续阅读

什么是Web3.0?

  最近工作繁忙没时间更新博客,在其他博客中看到一篇关于web3.0的文章,转载过来。

传统的web

  以内容为核心,网站负责提供各种内容 (新闻、小说、视频等等) 吸引用户,用户主要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后较被动地接受信息。

Web 2.0

  之所以加引号,因为毕竟没有所谓的 “Web 2.0 标准”。在广泛的共识中,Web 2.0 以用户为核心,用户自己共享内容 (User-generated content,比如发表微博、博客文章、podcast、上传视频、图片到 Youtube、Flickr 等等),Web 服务商提供各类 Web 应用来承载用户的内容、组织他们之间的交互。相比传统 Web,Web 2.0 的各种服务更专注于用户,提供更好的交互体验,同时各种服务商提供不同的开放 API,使得一些个性化 Web 应用的实现成为可能。

Web 3.0

  应该说 Web 3.0 这个说法究竟指什么还没能得到广泛的共识,大家对其定义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其中,较多人把语义网 (Semantic Web) 看作 Web 3.0。这是 WWW 之父 Tim Berners-Lee 提出的,对当前的 Web 内容组织方式可以算是一种颠覆: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绝大多数都是以 HTML 格式承载的,是将各个网站背后数据库中隐藏着的结构化信息编码为浏览器能够渲染的 HTML 代码 (在这过程中浏览器并不知道网页内容的真正含义,只知道如何渲染),最终渲染为人类可读的信息。这就有一个非常大的局限:真正在互联网上能够被共享的信息绝大多数都是半结构化的 HTML 内容,因为这些信息是海量的,要把它们整合利用必须通过自动化的手段,但机器又难以理解 HTML 中实际给人类阅读的内容。所以现在各种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内容的处理,力图让机器能够还原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更智能地加以组织利用 (这里说的不是小说等自然语言文本,而主要是一些原本结构化的信息,在转换为 HTML 的过程中丢失了原来的语义。例如电子商务网站上某个照相机的各项参数,机器很难准确识别一个网页中哪些部分是用来描述这个相机的,而哪些又是广告或是描述其他产品的)。

  而语义网的概念是从另一个方向来解决这个问题:不用机器来做基于人工智能的识别,而是在提供内容的时候,就用明确的、机器可读、有标准语义可依的方式来将所提供内容的语义描述清楚,建立完善的机制来描述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在资源的标准化描述之上,建立标准的语义推理以及信任体系,为各种智能代理 (intelligent agent) 提供可靠的信息、标准化的交互模式,从而改变人们访问 Web 的方式 (比如比 Siri 更为强大且智能得多的应用,记得有个例子是当你牙疼要看牙医,智能代理会自动检查你的日程安排、寻找合适的有空的牙医、与诊所的代理进行自动登记,为你安排出行)。

  目前已经有几项技术成为了语义网的推荐标准,其中在 Unicode、URI、XML 等基础设施层之上已经成为标准的有:

RDF/RDFS,资源描述框架及基于此的一套词汇集
OWL,Web 本体语言,用来在 RDF 之上提供基于本体的词汇集
SPARQL,用于查询 RDF 文档
在这些层次之上,还有推理、信任等层还没有确定的标准。

  语义网能否最终发展成为其愿景所描述的状态,还很难说。因为从目前来看,各种开放 API 已经可以组织成甚为丰富的 Web 应用,而像语义网愿景中描述的可以自己搜寻识别可用服务进行组合完成用户需求的超级智能代理,显得有些遥遥无期。此外,语义网的标准的推动也有很大难度,率先“拥抱”这些标准短期内并不会给互联网公司带来多大的好处,且语义网的未来又被很多人看衰,最终结局会不会惨淡收场也尚未可知。批评语义网的观念太过理想化、认为其完全不可能成为现实的人大有人在。

  回到 Web 3.0,语义网只是其中一种说法,也有人把语义网称为 “Web 4.0”。其它观点个人不太了解,也就留待其他人补充吧。

  至于盈利模式,可以说目前互联网上的主要盈利模式还是广告。Web 不管是几点零,之前的模式也不是说就被取代了。比如说现在我们有那么多 Web 2.0 网站,但是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站同样可以很红火,人们照样上新浪看新闻、上优酷看电视剧。只要用户能看得见的地方,都可以通过广告来获得利润。此外还有电子商务,不管 Web 几点零,通过交易总是可以获取利润的,只是交易的交互模式可能发生改变。另外一个途径是提供收费服务 (比如提供云计算服务、提供网游等娱乐服务),这和电商类似,只是交易的内容不是实体。来源

Digg发展放缓因过于顾及核心用户要求

  有一句俗语我很喜欢:“委员一多,马成骆驼”,这句话的另一个版本是“委员一多,保时捷成沃尔沃”,说的都是一回事,开发产品时,做决策的人越多、观点越多,产品往往更糟糕。我听过最中肯的产品建议类似于“管它用户想要什么,朝着自己的设想出发。”承受太多想法的产品往往有一堆功能,却缺少灵魂。

  做产品应该学习独裁主义,而不是经过大多数人反复讨论一致同意。开发产品时,总会有牺牲,总会有不和,总会有愤怒的用户。但如果你想打造出一件与众不同的东西,这些都是必需的代价。iPhone就是一个小型核心团队甚至一个人的前瞻之作,现在它已经主导了移动文化。但是,如果苹果首先设立多个研究小组听取用户的反馈,世上就永远也不会有iPhone。没有键盘的手机?想都别想。

  Digg就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Facebook和Twitter等公司快速前进时,该公司多年来却一直停滞不前。Digg以尊重铁杆用户的意见而著称。比如,2007年Digg删除有关破解HD DVD的文章导致用户群起抗议,Digg CEO凯文·罗斯(Kevin Rose)最终向用户屈服,承诺不再删除类似文章。他在一篇博客文章里写道:“现在,看了上百篇文章读了上千篇评论后,我很清楚你们想说什么了。你们宁可看到Digg在抗争中倒下,也不愿它俯首于大公司膝下。我们听见了,从现在开始我们不再删除任何包含破解HD DVD的代码的文章,并愿意承担由此引致的任何后果。如果我们失败了,管它呢,至少我们尝试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