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监管办法一直在征求意见阶段,其实ZF是很谨慎的,能看出来ZF一直在努力想监管和规范互联网金融,但又在创新和监管之间找一个平衡,不然又会造成「不管就乱,一管就死」的情况发生。
e租宝,先不评价!
我只想说互联网金融是在金融的基础上提供互联网服务,所谓的普惠金融,全民理财最根本解决的是用户的资产增值和保值,并不能带领大家发家致富奔小康,现在所谓的什么M字母的还有其他很多,都用高收益来吸引用户,这是很不健康的。
举个例子
央行降息降准,有些随即跟随降息是有利于借款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平衡,但如果他们为了吸引用户不降反升,这部分利息是谁来支付的?中国实体经济今年并不好,如果让企业反而承受更高的融资成本是不现实的,如果让平台方来承担更不现实,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平台都是要赚钱的,不赚钱的那不是一家企业,而是慈善机构。
互联网金融特性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如:银行等保守型)区别在于,适当提高了风险也适当提高了收益,金融业风险定价,收益和风险肯定是成正比的,现在的用户一方面想享受高收益(越高越好)又想低风险(甚至0风险)肯定是不可能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只能在把好风控关的前提下尽量将风险降到最低。
每当我看到有的论坛上用户发帖说“资金站岗一个礼拜了,为什么还不发标?”“为什么活期产品我只能购买5万?这不合理”“为什么活期产品收益率这么低,不人性”“为什么每次只能赎回1万?不灵活”多觉得这些人很傻X。
这么说并不是攻击谁,只是用户并看不到每一条规则设置的时候经过了多少研究,分析过多少数据,为了平衡资金灵活性和安全性做出了哪些考虑,他们只知道他们想赚钱,然后以为自己说的就是对的,还有一次在某互联网金融用户的见面会一个投资人说“你们XXX个产品支付流程有问题,你们应该把相关负责人当月工资全部扣除,甚至开除” 对这样的用户我真是无语了。
最终说了这么多想表达什么呢?“理财非存款,入市须谨慎” 我倒是觉得现在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有e租宝这种平台对用户泼泼冷水,冷静冷静,更有利于用户教育和培养,别指望着互联网金融可以让你发家致富奔小康。
为什么一个正常健康的平台不怕资金断裂?
平台发标,融资满额,财务放款。
企业还款,平台付息,用户提现。
互联网金融是这个流程,如果平台因其他因素造成恐慌并且融资不满,直接按照流标处理就可以了嘛,钱还给用户,向企业反馈,并且可以再次发标或者不发,因为并没有向自己的用户教育那种有钱来投,用钱来取的观念。
【重点】关于活期产品
其实活期产品的收益率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赎回机制,互联网金融的活期产品和余额宝货币基金类的最大区别在于,货币基金是属于银行存款类,而互联网金融是按照上述直投标的的同时,实行了自动债权转让,用户发起赎回,下个时间段统计赎回债权金额发布额度。
既然是债权肯定有赎回失败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可能性必须存在也必须约定好(如部分活期产品协议中)有的平台在活期产品中不大范围宣传、不扩大资产规模、不开放额度限制的主要原因就是对活期产品非常非常的谨慎,要良性循环和发展。
很多平台(不提名,这宝那宝的)给用户灌输的是:随时存、随时取、随时提、实时到账。这里面包含很多知名的,我有几点好奇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并不会给出结论请大家自行判断。
1,活期产品中哪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债权或者资产?
2,活期产品中匹配的债权肯定不是一种而是几种甚至几十种资产为什么协议没有体现?
3,是资产就会有逾期或者坏账的可能,那些单一活期产品如何处理?
4,随时赎回是怎么做到的?(没到发标时间,赎回的钱是哪来的?)
5,随时提现,实时到账是怎么做到的?(无论是第三方还是企业转账实时怎么做到?)
以上是现在活期产品存在的问题,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身边的朋友和微信朋友圈,还有一些互联网知名人士,很乐意和信任这些活期产品,说什么体验好,收益高。体验是好了,但这些做法在我看来每一条都是一颗定时炸弹。
在e租宝出事以后我内心的看法是”终于有一个标杆性的平台给广大互联网金融用户泼了冷水,让他们冷静下来“
居然没人来抢沙发!文章看不懂,反正这沙发我是抢定了!